备注:钵,梵语钵多罗的略称,意译为应器,音意合译为钵盂。僧人身份象征物“衣、钵”中的主体之一,在出家人受戒时由丛林寺庙授予,旧时多用于盛斋化缘,现仍是僧人到寺院挂单时的必备之物。
作者介绍:梅调鼎,字友竹,晚号赧翁,慈溪人(今江北区慈城镇)。道光十九年(1839)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去世。梅调鼎晚年出于文人爱好又喜品茗更爱紫砂壶,在沪甬两地的名门资助下,在今宁波慈城创办了梅调鼎玉成窑,还聘请慈城篆刻家丁山农、宜兴制壶名家何心舟、王东石等制壶,同时也有任伯年、胡公寿等一些文化名人参与其中。
赏析:此钵形正圆润,灵气且佛性。用料细腻,器物色泽深紫,叩击时有清越的金属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