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炉香,红烛泪, 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在中国香炉的历史上,宣德炉的出现要晚得多。
香炉,也叫薰炉,最迟出现在战国,但它应该是受新石器时代晚期陶鼎、陶鬲的影响演变而来的。两汉时期,王室和贵族焚香使用的是彩绘陶薰炉和错金青铜博山炉,这可以从马王堆汉墓和故宫博物馆的藏品中得到明证。到了南朝,香具还是以博山炉为主。“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这是南齐童谣中的一句。
到了隋代,已经开始使用透气的薰笼(可参看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和陈洪绶的《斜倚薰笼图》)。白居易的《后宫怨》有哀婉的句子描述过: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而进入唐代,就出现了鎏金银薰炉,我们见过的实物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慢慢的,香球和香鸭也出现了。元稹有“藕丝衫子柳花裙,空着沉香慢火熏”的诗句,另一位唐朝诗人李百药是这样写的:高阁浮香出,长廊宝钏鸣。面花无隔笑,歌扇不障声。
五代时期,南唐皇帝刘龑建了一座南薰殿,宫殿的柱子全部镂空,然后放入香炉燃香。我们可以看看顾夐两阙词中的描摹,其一是《甘州子》:一炉龙麝锦帷傍,屏掩映,烛荧煌。禁楼刁斗喜初长,罗荐绣鸳鸯。其二是《杨柳枝》: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帏罗幌麝烟销,烛光摇。
在宋代,除了香炉,仿制唐代款式的青瓷香薰球也已经流行起来了。
明代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繁荣时期。金碧辉煌、型色多样的铜香炉,成为了明代金属工艺中的佼佼者。
宣德炉是在明代宣德三年由于宣宗朱瞻基的敕命铸造而出现的。《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中说,朝廷接受泰国国王刺迦霭进贡的数万斤精炼铜(俗称“风磨铜”)后,宣宗为改善郊坛、太庙以及内廷陈设的鼎彝祭器,于三月初下旨工部和礼部官员铸造鼎彝。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尊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收录的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及内府密藏的宋代汝官哥钧定诸窑名瓷中,选取样式典雅的117种为摹本,铸造供祭祀用礼器和陈设器。宣宗在看过臣僚呈递的所有图样和样品后谕旨,使用暹罗国晋献的风磨铜铸造宗庙祭祀所用鼎彝和内府日常炉具。所用的铜料都经过6次甚至12次提炼,共铸有3000多尊。史称为“宣德炉”。
“宣德炉”一词最早见于《宣德鼎彝谱》一书。《宣德鼎彝谱》自述为明宣德年间工部尚书吕震等撰,八卷。分别论及明宣德炉的原料、名目、造型、色彩及铸冶等。卷一、卷二载宣宗谕令、礼部设计的图式及所需的物料,卷三载南北郊坛等器用的名目,卷四载太庙、内府宫殿的器用名目,卷五载赐予两京衙门和天下名山胜迹的器用名目、补铸、褒奖等,卷六、卷七、卷八详释器名,说明某器仿自某器,并载有尺寸等翔实资料。《四库全书·宣德鼎彝谱·提要》云:“宣炉在明时已多伪制,此书辨析极精,可据以鉴别。”
“宣德炉”是一种泛称,它并不仅指宣德年间所造的香炉,也包括与之形制相近的铜炉。其实,大部分带“宣德”款的铜炉都是后期仿造的,从明中叶到近现代,仿制一直没有停止过。
我们今天介绍的宣德炉,有点金戟耳炉、蚰龙耳炉、“夜半留香”款蚰龙耳炉、水银古梨形天鸡耳炉、冲天耳炉、鎏金戟耳炉几种,在此简单描述一下。
一、点金戟耳炉:戟耳炉以其耳如兵器中之方天画戟而得名,乃仿照宋瓷的款式,为御赐刑部尚书及左右侍郎之物,意为刑部平准天下正义,如执戟以卫邦国。读书人心怀天下,故对戟耳炉情有独钟。此炉沿袭《宣德鼎彝炉谱》形制,口沿外侈,收颈鼓腹,圈足内收,整个造型给人稳重而蓄势向上的气势。款识精良,皮色沉着,在炉身及耳部不经意的点缀数点鎏金片,于古雅中流露几分华丽。底款:大明宣德年制。可参看《明清宣德炉》一书第69页插图。
二、原座蚰龙耳炉:此炉平口圈足,炉身簋式,仿自宋代定窑瓷器的香炉款式,因炉耳弯曲如蚰蜒,故而得名。宣德皇帝品题其“款制大雅,为诸炉之冠”,并置于书房,取其潜龙之态,以潜心学习、潜心政事,属内府自用炉款。此炉造型舒展大气,栗色皮下雪花金点布满全身。冒襄曾说:“宣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爇火久,灿烂善变”。项元汴则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里之间,若似冰消之晨,夜光晶莹映彻,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 将珠光宝气的光芒内敛,呈现出如宋瓷般温润如玉的光泽,这也是此炉最美妙的地方。 底款:篆书宣德年制。本藏品著录于紫禁城出版社《明清宣德炉》一书第168页。
三、原座“夜半留香”款蚰龙耳炉:此炉造型规整,铜质精纯,手感极佳,通体呈现完美亮丽的蟹壳青色,滋润厚实,内敛含蓄。平口挺拔,炉腹饱满,下承铜三如意卷云纹足座,十分端庄大气。“红袖添香夜读书”是所有读书人的生活梦想,此“夜半留芳”款炉不经意间流露出其主人这样的一份情怀。私款宣炉贵在独特,此炉更藏有故事。
四、鎏金戟耳炉:此器重1014克,直径11厘米,高8厘米。此炉为经典造型,唇边圆润外侈,颈部微束,垂腹,双戟立耳位于腹左右两侧,圆润而不失力度,矮圈足宽厚。口足及耳部过渡圆滑自然,器外底有减地阳文六字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字体远小于常规,却有榜书之气度,显示出精湛的工艺。通体光素无纹,在炉耳、炉唇及接近底足部分鎏金肥厚、自然,古人有鎏金“涌祥云”、“覆祥云”之说,此炉即为此工艺。端庄富贵,尽显低调的奢华,属存世鎏金炉中精品。
五、梨形长发天鸡炉:这是当今藏炉家比较钟爱的炉型,一方面它的天鸡兽首雕工精美饱满,符合现代人欣赏的习惯,另一方面它较一般兽首炉整体感更强,而且小口、深腹,盈盈一握,为炉中佳器。水银古在宣炉中极少见皮色,《烧炉新语》一书的作者,清乾隆年间名士吴融在其书中也说“水乍白者,即水银古也,炉色中之神品,万中难得一座。于二十年来,究心香炉,不啻万计,只晓得一座……”(参见王世襄著《锦灰二堆•下卷》第206页),历年拍卖市场上,此炉色藏品似仅此一件,大家不可不察。
六、冲天耳炉:此器重1616克,直径14厘米,高6.5 厘米。此炉圆口,腹部扁圆,三乳足鼎力,丰盈柔美,冲耳立于口沿,弧度较大,整器弧线富于变化,端庄秀美。底款凿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刚劲有力,与炉身线条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明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铜质精纯,手感沉重,皮色光润,是不可多得的明代佳器。
七、冲天耳炉:此器重1271克,直径13 厘米,高10 厘米。冲天耳炉是存世量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款式,其仿自宋瓷冲天耳三足乳炉款式。按照古人的观念,两耳朝天,故可以沟通天地。所以在皇宫,这是一种祭天的礼器。在的存世冲天耳炉中,娟秀者多,而雄浑者少。此炉则可看作雄浑一路的代表,两耳厚实圆润,炉唇圆而厚,炉颈微收,炉腹饱满,三足挺立,壮而不粗,加之皮色厚重沉静、手感沉实,整体配合完美。减地阳文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识,为沈度风格。
八、原座冲天耳炉:此器重511g克,直径11 厘米,高8.5 厘米。此炉通体光素,枣红皮色典雅,包浆温润。古意悠然,铸造规矩,双朝天耳线条饱满,腹部鼓垂,配合原装酸枝荷叶型木座,整体造型秀美。其铜质精良,扣之则钟磬之声,悠扬清脆。“制所取,宜书室,登几案,入赏鉴,则莫若彝乳炉之口径三寸者。”(刘侗《帝京景物略》)此炉正合这样的标准,为百搭的宣炉佳品。
在清代禹之鼎的《王原祁艺菊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黄花梨方几上用纱笼罩着的宣德炉。而圆明园深柳读书堂旧藏的一套《美人图》围屏中,有一幅的画面是,一个仕女坐在书案旁,持书凝思,她身边的根雕香几上,就陈放着宣德炉。此外,大家不妨去翻看陈洪绶的《抚琴图》、《吟梅图》和《娴雅如意图》,王素的《红袖添香》和《长生殿》,任薰的《人物图》和焚香告天》,吴友如的《松下仕女图》和《玉阶观太极》,钱慧安的《煮茶洗砚图》,沙馥的《绿天课子图》等,宣德炉的影子随处可见。由此而知,在明清时期,宣德炉的使用是多么的广泛,以至于成了不可或缺的文房之物。
与宣德炉的实用价值相比,它更多的是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俨然成了书香门第高洁身份的象征以及追求心灵宁静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