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詹勇辛巴系列作品展暨凤凰2016春拍VIP品鉴会 开幕酒会:2016年6月21日15:00 展览地点:南京丁山花园酒店钻石厅 展览时间:2016年6月21日—23日
詹勇 Zhan Yong 1978年生于浙江,200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同年进入南京书画院任专职画家,现为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人物画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美术馆2016贺岁大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心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首届江苏省文华美术奖;南京国际美术展银奖;建国60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建党90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建国65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
线索
在詹勇的作品面前,我突然间想起一个问题:当我们谈到国画时,我们会想起什么?
是新水墨?还是新工笔?再想想,是写意?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是彩墨、新文人画?我的头脑里立刻按照顺序蹦出了几个词,想给面前的“国画”归位,在短路十余秒后,我才想起了一个词——线描。
这件事令我记忆犹新,也使我对詹勇作品印象更加深刻,同时我更不得不反思,我们面对一幅“线描”作品时,我的困惑与迟疑从何而来?这是我进入詹勇作品的线索之一。
在信息化呈碎片式泛滥的今天,太多大众化、商品化的事物在彼此消费着,包括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更包括我们自身。新水墨、新工笔铺天盖地的宣传,不断在我们眼前“刷屏”,不断在我们心里重复,竟然忘记了国画的“老祖宗”,可谓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其实我和詹勇是相熟的,早年我们是黄瓜园里的同窗,总在画室里安静画画的詹勇,常被师长同门所赞誉,说他造型能力强,用线特别好。只是多年不见,没想到詹勇还是没有变,还是始终如一。倏然间对他的这份坚守与恬静产生了些许敬意,在当下不断求变的社会,在创新不断摇旗呐喊的当下,在所有人都在求变求创新的时候,反而这份“不变”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力量。这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位的求变求新赶时髦,与不断向传统深挖,孰优孰劣?我只能认为,詹勇是一个没有被潮流裹挟的人,他有足够的定力与自信去面对周遭的变换,他有足够的学养和积淀令他独自坚守。
坦白地说,詹勇的画法有些“出力不讨好”:费工、费时、又不会抢人眼球。在高大全、红光亮、光怪陆离的符号与色彩的展览风格中,他的白描作品可能会被大多数人所匆匆掠过,但我坚信,詹勇的作品犹如藏在山涧中的兰草一般,只能被慧者识,为净者香,与君子所近。
我一直认为,线的艺术是最基础也是最本真的,因此也是最有生命力的。翻开美术史,多少不朽之作都是用线铸就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无不是线的艺术的构成。纯用线来完成作品,手头功夫不说,长短、疏密、粗细、曲直、轻重、刚柔都需要在毛笔的提按游走间完成,画静物尚容易,但刻画人物则非常人所能,用单线和单色来完成人物的神情、体态、衣饰的表现,更需要极强的概括能力和空间意识,以一线囊括色彩、块面、明暗、笔墨之功能,而且还能传神阿堵、气韵生动,实则不易。
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想着詹勇的画和人,我些许明白的“高古游丝”的意义:以高士之气,以古朴之心,以春蚕吐丝之定力,用线游走于纸笔之间。
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文心画意,在詹勇的作品里得到了最好的阐释,我想,这也是理解詹勇作品最好的“线索”。
江苏凤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东
参展作品:
辛巴系列之五 191×96cm 2016年
局部细节图
辛巴系列之八 104×76cm 2015年
局部细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