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的素材

吴高钟·2013-11-28 0条评论
摘要:神话的任何言词和语句,都是为了进行某种沟通将素材加工或内容变形……假定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识。
3754

 神话的任何言词和语句,都是为了进行某种沟通将素材加工或内容变形……假定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识。
                                      --- 罗兰�巴特,《神话学》

 

  感与知
  吴高钟的作品行一种冥思默念之道。立于通彻宇宙和个体之间的当代道家基点,吴高钟表 达了种种内在的和敏感世界的语素。在雕塑和摄影作品中,他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心理世界和物质环境巧妙地贯穿,与仍在持续膨胀的大城市环境体系不同的是,吴 高钟的作品更多的保留了一种个人最本质、最本色的东西,从过去到现在,绵绵不息。

  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大型的木质物件上插了成千上万根猪毛,它们所产生的无法言喻之感不是简单的“震惊和惊恐”,而是一种多元化的信息表达,长长的毛成为保护自我的铠甲,恐惧和脆弱的本质让它们时刻警惕着外界的靠近。

   这些作品质朴凝重但又不缺乏生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存在感。吴高钟的雕塑作品通过运用表面与空间、内在与外在、物质与心理的概念和理念来处理一段有关 经历的感知过程。他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人与物的关系是什么?反过来说,自然界中的物与我们人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在南京的行 为作品中,吴高钟从一具填满花瓣、腹部缝合的水牛躯体中破腹而出,使自己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在公众面前重生,他上演了获取生命的瞬间,用如今他个人的“重 生”理念去探究生命本身的意义。 这个行为作品没有后续,似乎也有些让人感到意外,它有别于很多中国行为艺术,因为吴高钟并没有借此表达一种自我的艺术理念,而是在一种回归原始的状态下进 行了艺术创造。在此中,让人有种艺术家波伊斯的感觉,即召唤原始本初的东西。

  吴高钟作品背后的故事糅合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并表达了一种在现实世界里一个人所持有的脆弱和孤独的心理感受。这种形态恰似比喻了这位艺术家在当代社会中的位置和状态,也以一种独特的力量与现存的形态进行抗争。

   第一次接触吴高钟的作品是通过他那组特别的摄影作品---在中国传统建筑模型(塔、桥、牌坊) 上覆盖的五彩缤纷的霉菌,就像是一层奇异的面纱,表现出一种被遗忘已久,却又缤纷神秘的感觉,使作品显现出一种文化与自然(culture and nature)浑然一体的境界。 仔细去看这些作品时,这种艺术视觉似乎又与任何事物和形态都没有明显联系,独立异常,无法用美丑来形容,但却实实吸引着人的注目,直接写出了神秘和朴质相 结合的语境。作为一位创见、敏感的人文主义者,吴高钟的作品通过与时间、空间和记忆的对话,表达了他独立的个人色彩。

 

 

  连与通
  吴高钟把日常生活中的物件转化成一件件完全覆盖、或小面积成簇粘着猪毛的雕塑,新奇 特别,看似不可接近,却又有着一种特殊的生命力,这其实是一种超现实的表达。栩栩如生的形态就像一座座图腾,使人陡然兴奋,它们唤起了人们对物体在与时空 交织的过程中产生的感知,就像一股电流无形地刺激着你,勾起你对那些逝去的和即将发生的事情的回忆与捕捉,这也正是吴高钟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
无 论是雕塑还是摄影,吴高钟的作品中体现出的自然主义者概念论,似乎与几个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史,和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都有关联。毕竟, 概念论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并无创新,但它却是连接文字、形象和“现实”的关键要素。试图萃取概念论在吴高钟作品中的影响也无太大意义,因为构成中国当代艺术 的各种要素太过复杂,它们交织融合在一起,让人难以分开解清。

  看似家用的,或是平常的物件被赋予超现实意义的增大,在我们面前呈现出 了一个有悖逻辑的道教谜题---无为。覆满毛发的毫无实用意义(或有用)的大型物件看上去已经沉寂几个世纪,就像是《绿野仙踪》(Alice in Wonderland) 中的物品一样。这些作品奇特的尺寸比例,让人不禁想起爱丽丝喝下兔子洞里放在桌子上的神奇药水后,戏剧性的缩小、变大的场景。

  吴高钟的作品同样能够唤起人们曾经走进古老宅邸的记忆,充满了被时光遗弃,却又异常神秘的氛围。


  含义与延续
  吴高钟始终把艺术平常化,而不是有意去抬高它。事实上,人类文化就是一段普通平常的经历,而不是什么精华抑或非同反响。

   通过使用霉烂和毛发,时间被视为一种保护力,生长的霉斑和积聚的毛发传达了人们与物品间的一种延续不绝的意义。吴高钟的作品中有一种自然力的特性和桀骜 逆反的个性,这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高度的独特创作性,而这种特性在当今艺术界中是不时兴或是不符合当代艺术趋势的。这种不顺从,不妥协的特质也是吴高 钟作品所表述的重要意义。

  这种个人与宇宙的融合体现在了这些看似熟悉的物件中、每天平常的生活中和它们在人类文化世界的平常用途之中。尽管精雕细琢的制造方式在中国当今的文化制作中十分典型,但是吴高钟作品中的敏感性在如今有些浮躁的中国艺术界中却是别具一格的。

  他的雕塑作品,无论是大手电、狗,还是大出平常尺寸的眼镜,都是木质质地,粘上了毛发的,都是超现实的,都在用一种深刻的方式与时空交谈。这些超出正常尺寸的作品具有一种特质,散发出一种明显不受媒介驱策,不受充溢着科技、商业的浮躁世界影响的艺术想象力。


 

  细致的工序与无声的科技 
  吴高钟的作品也体现了一份耐心和一段过程,这也又一次回到了时间的主题上。
   将毛发一根根地插入物体表面,无论是完全覆盖,还是部分植入,都是细致重复的过程,这使人想起了传统工艺。即使这些都是由其他人制作完成,但是那段手工 过程在最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艺术作品中即可窥见一斑。作品上被戳入的成千上万的小孔让人产生一种有生命的体肤的错觉,即使是在坚硬的木雕上,也难以拂去这 种感觉。小孔唤起了作品本身持有的一种由内而外的紧张感,直立的毛让人联想起受到惊吓时,寒毛竖起的情景,在这里,毛成为了一个感觉上的符号和警惕性的象 征。
  吴高钟的作品通过无生机的物体与动物毛发的奇特连接,把有生命与无生命的概念糅合在一起。依某种方式而言,通过这种简单的构成,形成了一 根把人、动物和文化串联的链条。作品表面毛发的数量依不同的物件而不同:整个《大手电》看上去被间隔相等的毛发覆盖;《剪刀》上只在锋利的一端植入簇状毛 发;《眼镜》上,毛发仅存在于镜片的一角;《北京地图》上则只有稀稀疏疏的几根,毛发的数量似乎都不是物体本身所能控制的,这也就是对链条末端的文化要素 的一种体现。
  吴高钟的作品对日常物品的用途和毛发的厚度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共生性的平衡。而文化就是用物的用途来指导每日生活的现象。文化并 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有用的和个人的,是因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而被人视若珍宝的,这也是有关人类平常生活惯例的一个永恒长久 的故事。

 


  时光中的故事
  通过与吴高钟的交流,发现他作品的主题都是源于他自己的生活,并与作 品的灵感和意义有着直接的关联。紧握的大拳头来源于他儿时打架时的拳头的形象,这也是他的一次思想和意识转变的经历,即打破曾坚守的非暴力原则。在栗宪庭 策划的吴高钟开幕个展上,那张大型的木床也是源自他儿时的一个悚然的记忆,并被栗宪庭记录下来。那是一段幼年内心恐惧的叙述:他看到了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 西,并被艺术臆想赋予现实感,无论作为当时的孩子,还是现在的艺术家,他都是敏感脆弱的。在晚上,他看到床下的纸箱子上有个发光的人头形象,当他大叫着让 父母去看时,家人却让他安静睡觉,不要大惊小怪,并告诉他,他看到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

  这个故事中的神话色彩成为了他个人经历中的一 个独立存在又十分特别的关键要素。这个故事后来被他赋予了艺术色彩,用艺术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论证了吴高钟的作品和个人经历之间相关联的论点。看吴高钟这 些年的作品,都体现了这种与个人经历息息相关的语境。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儿时经历,它使我们的历史具有传奇化的色彩。吴高钟将个人和整体的意义融合 在一起,把人类生活与自我相连,从而使其具有人格化。箱子、钟、墙上的空画框、手电、字典甚至是狗,他选择的所有东西中都包含着他在生活中的经历。

   在吴高钟的“霉烂”系列作品中,有力地运用摄像镜头把几百年前的那些传统建筑形式放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作品中,那些存在于时空中的奇幻遗迹隐隐创造出 一种时间和年代的内涵。作品以奇特的视角,给人以悬浮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感觉。在吴高钟所有的摄影作品中,都有一种逝去的感觉,但是那件桥的作品在表达时 光流逝的同时,也有种逃避时间的味道。

  我们是否来去于一个虚无的境地而进入另一个空间呢?作为一个纪念物或是一个具有建筑意义的象 征,牌坊在图片中被剥去了它的前后语境,孤零零地滞留在那一个空间之中。这种森然隐现的境域产生了一种氛围,然而,即便我们知道它们是什么,但作为观者还 是会对其产生怀疑。霉烂产生的特殊质地和色彩大大扩展了作品的美学尺度,粉色和绿色构成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景象。吴高钟对化学反应通过空气与时间产生转变的 关注,似乎具有融合科学和美学的意义,也讲述了一个惊奇与神奇的寓言。

  在他最近的那个作品中,大片的云低低的悬浮,使作品中的物体悬 于其上,好像置于固状空气上一般。物理学中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在云和物体间空间比例的相互作用中彰显出来:大片的云朵上(质量明显很轻),原本凝重的物体变 得虚幻起来,就像是米兰?昆德拉形容的那份遗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一样。

  这个作品同样具有一种神秘且恒古的特质和神话、传奇所特有的古老主题。吴高钟通过那份集自然与人类自身经历于一身的艺术魅力,形成了他的创作体系,也使这件作品与对知识的索求相连,与物体在空间中的探究相连,与物质的本性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连。

 

  无言的对抗
  吴高钟所持有的个体思想观念使他显得卓尔不同。60年代初出生的他也许算是艺术 领域的“后来者”,也许这本身正是一种优势。在过去5年到10年间艺术界“产品”无止境的循环与再循环中,很多商业画廊里的那股毫无新意,你模我仿的艺术 气氛让人感到沉闷不已,索然无味。结果,创造变的黯然,文化变的贫瘠,借以资本主义的消费使艺术沦为一件件纯粹的日用品。

  尤其是在中国的语境中,文化克隆已然成为一个行为准则,或者说一直以来就普遍存在。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坚持一种个人的理念,吴高钟在当代文化领域中遵循传统风格的方式就具有了一定的观念意义。

   吴高钟从自己的记忆和内心思潮中汲取心理和情感的源泉。他的冥思之道或许与道家思想有关,也或许与中国古代为无言的对抗主流或官方文化而隐居山林的文人 志士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界充溢着肤浅、庸俗的文化作品,或企图表达出一种藐视历史的情节,或反映出一股消费主义和反唯灵论的严酷无情的风气。相反,吴高钟 的视角是特立的,是不入俗尘的,他也真正体现并保留了对美学(aesthetic) 领悟力和洞察力提问的艺术价值。

 

Katie Hill  4月8日,于北京
翻译:王姝

显示更多
大家的评论
3754
我也说一句...
  • 您要改变语言版本吗?
  • 确定
  • 取消
  • 3秒后自动关闭!
  • 提示
  •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 操作失败请手动添加!
  • 您确定退出吗?
  • 添加好友选择分组
  • 添加关注选择分组
  • 附加信息选填(45字以内)
  • 确认删除这条回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