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羽(1912-2001)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大师,书法家、篆刻家。以大写意花鸟而著称,尤擅画雄鸡,兼及山水、人物,作品气势宏伟,笔力雄健,浑厚酣畅。他对大写意花鸟最大的贡献,是一改传统写意文人画温文儒雅的气质,而代之以豪放的个性风格和雄强的时代特征。他在吴、齐画风基础上,强化了笔墨的表现力,尤其善于运用浓墨浓彩,形成墨彩相撞相融的强烈效果,开合充满视觉张力。进入晚年,他的笔墨语言愈趋雄浑老辣,达到极为自由和纯粹的境界。他深知大写意花鸟需要诗、书、画、印全面修养的支撑,其书法长期攻研碑体铭文,并参合了怀素、王铎以及吴、齐等名家书风,在篆体和行草上既见传统,又见性格,书风豪迈沉雄,气势纵横驰骋,结体巧拙相济,笔线遒劲有力,书画金石相得益彰,合为整体精神。
艺术经典
“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出自《新唐书·裴行俭传》,讲的是我国古时知识分子为学修身的步骤。“器识”指读书人的器量与见识,是人的内在涵养、精神境界。“文艺”意指写作方面的能力,运用文字的技巧。古人为学,首先重做人的度量与见识,至于写文章,则被认为只是器识之末。陈大羽更是把这句话当作是自己的艺术信条,他相信一个画家作品的精神世界,就是作者人格和灵魂的反映。
人物影响
陈大羽陈大羽的绘画艺术植根于数千年传统文化土壤,他在50年代开始变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大羽风格”。
著名美学理论家王朝闻曾说,陈大羽的作品显示了不傍人门户的独特面貌,这就是创造,也就是前进,这就是传统的继承。著名文学评论家冯其庸说:“石壶的画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只要你稍微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你面对着的是一位惊世骇俗的不同凡响的、高出于自己时代的具有绝代才华的卓越画家。”
陈大羽善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诗词等。他之所以有如此境界,主要是他抱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信念,潜心绘事,弘扬民族文化。在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展览,盛况空前,尤其是他的300幅遗作,1988年3月20日至27日,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每天观众高达1万余人。
陈大羽的名字已编入《中国美术家大辞典》和《近百年美术史册》。文化部出版的《中国五十年美术》,其中广东省被列名的仅有3人,陈大羽为其一。台湾编辑的《画坛巨匠》,也为陈大羽列专辑。
绘画艺术
陈大羽早年倾心于吴昌硕的写意花鸟画艺术,后来又从师于齐白石,专事大写意花鸟画。但他学前人却并不限于二老,而是上溯到徐渭、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明清大师,从历代大师的画作中吸取养分,集各家之长,成自己面目。他长期坚持观察写生,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灵感,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这就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传统笔墨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他善于将自己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融入作品之中,无论花鸟鱼虫、草木藤萝,都是注重于对物象神似的追求,极富时代气息和人生意趣。
陈大羽在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家中,论资历与成就最高的当推陈大羽。在当年受教于齐白石诸弟子且至今硕果仅存不多的几位老画家中,陈大羽以富于个性的面目自立于师门内外,对齐派艺术在继承上更侧重于神似的阐发。
陈大羽不但像白石先生那样,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灵感,从平凡生活中撷取赋予艺术意味的题材,发扬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而且还继承了白石艺术中朴实奔放的气质,清新爽利的笔墨。他不是简单袭用白石的画题,而是着重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锤炼自己的艺术,像白石画虾、悲鸿画马一样,陈大羽画鸡也是名满画坛。他所画之公鸡,冠羽怒张、神采奕奕、昂首阔步、意气自得的神态,使人有振奋进取之观感。鸡并非难画之禽,但画家取其意气所至便非凡品,这是画家积多年观察表现之结果。当然,大羽非仅画鸡,松菊花卉也同样擅长。他的画风坚实饱满、气势浑厚、笔墨酣畅、纵横驰骋、新意迭出。虽属文人写意画,但较之古代文人的温文儒雅的气韵,陈大羽的艺术应是20世纪中国文人的豪情与奔放的现代情怀。